「從教學效能評鑑取向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」讀後心得
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教育之良窳維繫國家發展之興衰,是故世界各國自二次戰後莫不致力投入教育,期以優良國民素質帶動國家競爭力。學生學習之成效,與教師教學效能高低息息相關,邇來社會文化快速發展與變遷,社會大眾對教育改革的殷切關注,更使課程與教學改革成為教育革新中的重要焦點。如同英國分析哲學派學者所言,在教育過程中,教師應進行「教學」而非「灌輸」,使學生學習動機由外爍轉為內發,使學生能滿足Maslow需求層次論中由低層級滿足至求知、求美、自我實現甚而自我超越,皆須仰賴教師有高度的教學效能。

  九十學年度起實施之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新課程」為我國跨世紀的課程與教學改革,主要目的在於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,以學習領域合科教學取代現行分科教學,提供學校及教師更多彈性教學自主空間,降低各年級上課時數以減輕學生負擔,實施英語教學,減輕對教科書的依賴,完整結合課程、教學與評量等項目,與傳統教育大異其趣,更對教師帶來極大衝擊。為檢視九年一貫實施成效,老師以「教學效能評鑑」之研究取向來探討九年一貫新課程,認為有效教學必須符合明確性、多樣性、任務取向、全心投入及提高成功比例等特性,並應符合老師所發展之「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」檢核六項教師教學效能指標:教學自我效能信念、系統呈現教材內容、多元有效教學技術、有效運用教學時間、建立和諧師生關係、營造良好班級氣氛,以具體指標明定評鑑向度,更使教師教學有明確方向與目標,引領教學更有效能。

  觀諸九年一貫課程設計之本質,其立意實為甚佳,惟諸多措施與其本意未盡相符,輔以政策面並未落實至執行面,加上未對社會大眾有效宣導,以致九年一貫課程施行至今背負許多罪名。孩子的成長不能等,更不能成為教育改革實驗下的犧牲品,縱使九年一貫課程立於正確的出發點,但政策推動、政策施行、教育行政機關、學校單位等,均要對現行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抱持如履薄冰之態度,謹慎關注每個環節,及以宏觀視野及推估數據前瞻教育的未來,對於過去及當前推動之政策,更要時時評鑑考核檢示成效及改善缺失,為國家未來、未來的主人翁謀求最大福祉。

0 意見: